love all, trust a few, trust us.

赠予的潜规则:赠予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有什么玄机?

很多人觉得,父母把财产给孩子,不就是“无偿赠予”嘛,多简单的事。

但在法律世界,一旦涉及大额资产,背后就开始讲究了。关键点就在于“法律推定”(legal presumptions)当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时,法庭就会用这些推定来“填空”

今天就来讲讲:在加拿大,父母赠予未成年子女和成年子女时,法律上的默认和差别。

未成年子女:默认是赠予

父母把财产转给未成年、依赖父母生活的孩子,法律默认这是出于抚养和照顾,这就是所谓的“推定赠予” – presumption of advancement

  • 比如,父母给未成年孩子买理财产品、房子,法庭会默认这是赠予;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声称“这不是赠,而是让孩子代持”,那提出异议的人就要举证,否则法律会维持赠予的假定

⚠️ 注意:这里的“未成年”依省份不同而异,在安省指18岁以下。而且关键是“依赖性”,如果孩子虽未满18岁却已经独立生活了,法庭也可能不适用这个推定。

📌 税务提醒:即使是赠予,父母也要承担税务后果。根据税法 s.69,把财产以低于市价转让给子女,视同按市价出售,会触发增值税。所以,赠予 ≠ 免税。

成年子女:默认信托

当财产转给成年子女,情形就不一样了:

  • 法律默认不是白送的,而是推定信托 – presumption of resulting trust;意思是:除非有证据证明父母是真的想赠予,否则法庭会默认成年子女只是替父母“代持”

所以,如果父母真心想“无偿给”,最好准备一份赠予书(gift deed)或书面说明,直抒胸臆,明确写清楚“这是真心实意的赠予,而不是让他代持”,免得日后各方猜来猜去、引发诉讼。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

这不是文化问题,而是法律演变的结果:

  • 对未成年孩子,法律倾向于保护这种天然的依赖关系,因此默认是赠予
  • 对已经独立的成年子女,法律担心父母去世后会引发继承纠纷,所以默认子女“代持”,除非有证据说明父母另有意图

加拿大最高法院SCC在 Pecore v. Pecore, 2007 SCC 17 一案中明确了这一点:

  • 未成年子女 → 默认赠予(advancement)
  • 成年子女 → 默认信托(resulting trust)

但推定并非绝对,只要有充分证据,比如书面协议,还是能推翻的。

夫妻之间: 默认信托

不同国家的法律也不一样,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夫妻间转移财产这件事的处理手法上也大不一样。

在加拿大,大部分省份(包括安省)早已废除了夫妻间的“推定赠予”(Family Law Act, s.14)。换句话说,夫妻之间的转移默认不是赠予,而是 resulting trust,除非有证据证明确实是送的。只有 BC 和曼尼托巴省仍有保留。

而在澳大利亚就不同了,来看个真实案例:

Bosanac v. Commissioner of Taxation (2022 HCA 34)

一对澳洲的夫妻买了一套价值450万澳元的房子,登记在太太名下。首付款20万是从联名账户出的,贷款两人共同承担,房子也是两口子一起住的。

后来俩人分居,老公破产欠税,澳洲税局一看,房子虽在太太名下,但老公也有份啊,于是主张 resulting trust,  说:这房尽管在太太名下,但一半是替老公代持,老公是有权益的,得拿来抵税!

法庭三回合

  1. 初审:法官说本案适用 advancement(推定赠予),现有证据不够推翻这个假定的,因此房子是太太一人的,税局不能跟人家要钱

  2. 联邦全庭:税局上诉,结果成功翻盘!二审法官说证据能够推翻赠予推定,所以认定老公有50% 权益,税局可以要钱

  3. 最高法院:夫妻不服,继续上诉,剧情再次反转!最高法院于2022年推翻了二审判决,恢复初审:基于事实意图,不存在 resulting trust,房子完全归太太,税局无法追讨。理由是:夫妻俩一贯各自持有资产,老公明明懂得金融风险,却从没表现过“我有一半”的意思,所以不能硬说他有份

澳洲高院强调,这些古老的法律推定只是“兜底儿工具”,当事实证据不够时才会用到。现在证据摆在这儿,可以直接看清当事人的“客观意图”,别动不动拿推定当大锤。

税局想趁机让高院废掉“夫妻间的赠予推定”,结果被拒。理由是:这事属于立法改革范围,法院不擅自废除。不过现实里,这个推定的确越来越“边缘化”了,更多时候只是个历史符号。债权人(包括税局)想抓房产抵债,不能只靠“出钱=有份”这一招,还得拿出更扎实的证据。

📌 启示:同样是普通法体系,不同国家、省份在“推定”上的差异很大。跨境家庭财产安排时,更要特别小心。但, 无论在哪,证据为王!不管法律“默认”什么,关键还得看事实是否能撑住场子。

法律推定不是“潜规则”,而是填补证据空白时的临时假设。但如果你没提前留下证据,外人无法识别你的意图的时候,法律的“默认”就可能完全改变财产的归属。

一句话:别让“默认规则”替你做决定。无论是真心赠予还是让子女代持,都请通过书面方式明确、详细地表述清楚,避免日后争吵不休,引发诉讼。


你花时间阅读我的文章,真心希望它对你有帮助!如果觉得有用,欢迎收藏、转发,但记得带上我的名字。这篇文章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经验写的,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一般信息。每个人的税务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这些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意见。如果要做出重要的财务或税务决定,还是建议大家咨询专业人士,或参考官网的最新信息。毕竟政策变化快,我的内容可能没办法覆盖所有细节和动态。

马云, Carol Ma,CPA, TEP,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信托遗产规划师。2006 – 2014年就职于加拿大联邦税务局(CRA),先后担任中小企业税务审计部 ( Audit Division)地下经济审计官; 重案调查部 (Investigation/Enforcement Division)特殊犯罪收入调查官;税案申诉部(Appeals Division)税务申诉裁决官。2014年加入 Tax Solutions Canada 出任 Case Manager,2015成立 JKtax 马云会计师事务所。电话 905-940-1999;邮件 admin@jktax.ca; 助理微信 jktax-vivian,jktax-qing